白云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ldquo五行互藏rdquo探
TUhjnbcbe - 2022/5/17 22:50:00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

李 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文献来源:李瑞.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J].中国针灸,(10):62-65.

全文字,阅读时间为15分钟

摘要

对《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和五脏六腑皆注于睛(目),以及后世继承的五轮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将五行互藏和五脏互藏理论引入针灸五输穴之中,从五行(脏)互藏的角度论述了五输穴五行属性的内涵及其主治作用的理论渊源,揭示了五输穴主治作用按五行(脏)规律排列的实质,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帝内经》在前人的五行学说基础上,利用古代哲学范畴的五行学说抽象的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规律,创立了重要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从而建立了以五行学说贯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自然界的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五行系统,说明事物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及各种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充分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将木、火、土、金、水五行按其自然特性与脏腑、脏腑功能活动,以及五音、五官、五体、五味、五季、五方等相联系,就形成了以五行属性为纲的五个脏腑功能活动系统。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等即是说明了以五行五脏为核心的五个功能系统,并利用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规律阐述五脏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与此同时,为使五行理论更能说明自然及人体千变万化的不同特性,又于五行之中寓含五行,即是五行的任何一行之中又可分有五行,即“五行互藏”理论。五行互藏理论是五行学说的发展与延伸,从根本上进一步解释了人体以及自然界复杂多变的逻辑关系,揭示了事物无限多的层次,从多角度、多层次上论证了事物的关系及其无穷可分性,这也正符合了物质世界的纵横交错的复杂性。

01

五行互藏理论的提出

以及在《内经》中的应用

《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五行互藏”的理论,但在很多方面应用着这种理论,如《素问·阴阳别论》有“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其在人体器官、病理生理以及体质等各方面都对五行互藏的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应用。诸如在论述人体结构中就有“目”为肝之窍,“肝主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眼睛在五行之中当是属于肝“木”的,但在《灵枢·大惑论》中又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的论述,其中即孕含着五脏之意,后世将之发展为五轮属五脏之说,以金之精腾结为气轮,木之精腾结为风轮,火之精腾结为血轮,土之精腾结为肉轮,水之精腾结为水轮(《证治准绳》王肯堂),说明了眼睛虽在五行之中属于肝木,但其自身又分别有五行结构系统。又如,应用五行互藏的理论和方法,对人体体质的研究也充分反映了这种理论思维,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提出“阴阳二十五人”的概念,即于五行人的大类别之中,又各区分出五个类型,如木型之人,又可分为“上角、太角、少角、右角、判角”五型;土形之人,又有上宫、大宫、加宫、少宫、右宫的不同等,五行之人各分五型,合为二十五型。另外,《灵枢·五音五味》又载:“上徵与右徵同,谷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脏心,色赤,味苦,时夏……”将五时、五味、五谷、五畜、五果与脏腑、经络相联系,并和针灸部位、各种体质类型相关联,作为养生保健和诊断治疗个体化的准则。由此,在《内经》中已经孕育着五行互藏的理论思想。

明代医家赵献可对五行理论有精辟的论述,在《医贯·五行论》中指出“五行各有五,五五二十五,五行各具一太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神也。”并以水火为例加以阐释:“论五行各有五,以火言之,有阳火,有阴火,有水中之火,有土中之火,有金中之火,有木中之火……以水言之,有阳水,有阴水,有火中之水,有土中之水,有金中之水,有木中之水……此水中之五行也。明此水火之五行,而土木金可例推矣。经曰:纪于水火,余气可知。”指出五行之中又寓五行,而每一五行皆是一生化之机,即五行互藏之义。

明确提出“五行互藏”这一概念的是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类经图翼》曰:“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

五行互藏理论是五行学说的广泛应用,它使五行学说可以从更深层、多方位、多角度对事物及人体进行解释、划分。说明了每一事物之中,除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性质以外,其内部依然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因素,从而更能揭示自然界及人体脏腑组织的复杂性及功能属性的多样性。

02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与五行互藏

五输穴理论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本输》中又详细解释为“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经也。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明确将阴经井穴配木,阳经井穴配金,而其它四穴则无明确的五行属性。

至《难经·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始将五输穴与五行配属关系全部指明,五输穴理论至此发展较为完善,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每经的五输穴为何配属五行,历代医家却少有涉及。今从五行互藏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则可明知其理论渊源。

每一脏腑都有一条在组织结构及功能联系等各方面都与之密切相连的经脉,即每一脏腑都联系一条经脉,从而形成了《灵枢·经脉》所谓的“肺,手太阴之脉”等十二经脉。经脉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也因之而发。经脉与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在此不再赘述。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及脏象理论,脏腑分别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如“心属火、肺属金”之类,因此可以推断,与脏腑相关的经脉自然也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即“手少阴心经”当属火。而每一经脉的五输穴自然也属于其本经的五行之性,如:手少阴心经属火,其经脉中包含的五输穴也应属火。然而,事实上五输穴又各自有其独自的五行属性,其理不甚明了。其理论渊源若用“五行互藏”的理论来解释,不但说理确凿,同时也可更深入的理解五输穴的深刻涵义。

“五行互藏”即是说五行之中的每一行又孕含着五行,例如:大五行之“火”中,又包含有木火土金水的小五行。即《素问·阴阳别论》所说的“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之义。大五行的经脉之中又孕育着小五行的五输穴,例如手太阴肺经脉属金,内中又有属木之井穴少商;属火之荥穴鱼际;属土之输穴太渊;属金之经穴经渠;属水之合穴尺泽,即“金”(肺)之中,又包含有木火土金水。从而可以发现五输穴与五行配属关系的理论完全符合《内经》的“五行五藏”的理论。同时,五输穴配属五行又进一步反证了“五行互藏”的理论价值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03

五输穴主治作用质疑

对五输穴临床应用记载最早、最详细的当属《难经》,在《难经·六十八难》中对五输穴的治疗作用记述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高度概括了五输穴中每一个穴位不同的主治特性,但却语焉不详。后世医家对此解释莫衷一是,如明代高武把其主治分别纳入十二经病证的治疗中,清代廖润鸿认为此五大主证主要与五脏病机相关,因此,将其主治与五脏病机统一起来,在其所著的《针灸集成》中说:“井主心下满,肝邪也;荥主身热,心邪也;输主体重节痛,脾邪也;经主喘咳寒热,肺邪也;合主逆气而泄,肾邪也。”现代医家也多将之归于五脏病证之中,如阴经井穴属木,应肝,故治因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的“心下满”;荥穴属火,心属火,身热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证之一,故取荥穴以清心安神,泄热凉血;输穴属土,脾属土,体重节痛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为患,故输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等等。现代则明确将五输穴的主治作用按其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如杨甲三主编的《针灸学》中,认为井穴具有疏肝熄风、理气解郁的作用;荥穴可清心安神、泄热凉血;输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经穴有宣肺解表、止咳降气的作用;而取合穴以补肾育阴等。

这种立论对于阴经的五输穴主治作用尚可差强人意,但却无法说明阳经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因阳经井穴属金,荥穴属水……依此,则很难解释属金的阳经井穴何以治疗表现为肝的症状的“心下满”,属火的阳经经穴,何以治疗表现为肺失宣降、邪袭肺卫的“喘咳寒热”等症;同时,根据历代医家的解释,五输穴依次用于治疗肝、心、脾、肺、肾的症状,这种主治规律表明,十二经之井穴,无论是属于阴经或阳经,亦无论其属于五脏或六腑,五行是属木或属金,皆用于治疗肝之病证,这不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原则,同时也与临床实际治疗用穴不符。

五输穴治疗作用按五脏主证的主治规律已成为当今中医界的共识。但是怎样理解五脏六腑的十二个井穴都可用于治疗肝病,如心经之井木穴可治肝病,而对于阳经来讲,小肠经、膀胱经的井金穴也应治疗肝病,令人难以理解,同时也与五脏六腑配属五行的规律不符。同时,一经之中的五输穴又可分治不同的五脏病证?如心经五输穴既可治心病,又可治肝病、脾病、肺病、肾病,这在中医针灸理论上又应如何解释呢?

如果以“五行互藏”的理论认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及其主治作用,则可充分揭示五输穴理论中孕育的丰富内涵及理论精要。

04

五行互藏与五脏互藏理论

对五输穴主治规律的指导

根据五行学说,五脏可类分为五行,“五行互藏”亦即有“五脏互藏”,就是说,五脏中的每一脏又孕含着五脏。这在金元诸医家的医论中广有论述。如补土派李东垣的《脾胃论》中就曾提出“肺之脾胃虚”的问题,但实际是指脾胃气虚而见“洒淅恶寒、惨惨不乐”等肺虚证候。至明代周慎斋继承东垣之学,在补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肾之脾胃,胃脾之脾胃”的每一脏皆有脾胃的观点(《慎斋遗书》)。

后世则发展为五脏之中又有五脏的理论,如清代医家岳含珍著的《经穴学》中对每个经脉的穴位的主治作用就明确提出治疗五脏病的论述。如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就可用于治疗肺之肺病:胸痹逆气,善哕呕,饮水咳嗽,烦闷不得眠,肺膨胀,臂内廉痛,乍寒乍热,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咳血,振寒,咽干。肺之心病:心痛脉涩,狂言口僻。肺之脾病:噫气,上逆,呕血。肺之肝病:目生白翳,眼痛赤。肺之肾病:溺色变,卒遗矢无度。充分说明了每一脏腑经脉之中都包含有其它五脏病证,而五行互藏及五脏互藏理论揭示了五行及脏腑之间的复杂联系,这也正是中医学哲学辩证思维方法的精华所在。

因此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可以解释为,五输穴中的每一个井、荥、输、经、合穴,根据各自的五行属性可以用于治疗在其所属脏腑基础下的五行相通的五脏病证。

如肾经之五输穴因肾属水脏,其经脉中之经穴也皆属水,肾(水)经之下又有五行之木(井)、火(荥)、土(输)、金(经)、水(合)穴,其井木穴涌泉就可治疗肾脏之偏于肝(木)性病证,如坐欲起,目??无所见,善恐,如人将捕之,风痫,巅顶痛;荥火穴然谷则治疗肾脏之偏于心(火)性的病证,如舌纵烦满,心痛如刺,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而输土穴太溪,则治肾之脾病,如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痿,牙齿痛,痃癖等,又因其为原穴,故又治本脏病,即肾之本病,如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伤寒手足厥冷,大便难,消瘅等;经金穴复溜,则治肾之肺病,如盗汗不止,肠癖,血痔;合水穴阴谷,则为水经水穴,即本经本穴,则力专治肾之本病,如膝痛如锥刺,不得屈伸,小便难,急引阴痛,阴痿,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男子如蛊,女子如娠。余皆类此。六阳经亦是如此,如胆经的井金穴窍阴,偏于治胆之肺病,如喉痹舌强,口干;荥水穴侠溪治疗胆之膀胱病,如寒热,伤寒汗不出等;输木穴足临泣,为木中之木穴,属本经本穴,则专治胆腑之病,如胸中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妇人月事不利,季胁支满,乳痈等。如此则能较合理的解释每一经中五输穴又治疗五脏病证的理论渊源。

综上所述,五行互藏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解释自然界及人体的多维、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反映脏腑、经络之间内在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其在针灸学上的具体应用就是五输穴配属五行的理论,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针灸的理论与临床实践。

歌诀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

——元·窦汉卿,著.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M]//*龙祥,主编.针灸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

校排:闫明玥

二校:梁靖一

审核:李宝金

特别说明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文章、著作在推送时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科学传播,为同道公益学习以“少走弯路”,为避免针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

为方便其他公号转载而标注“原创”,由此所产生的赞赏均转交给文章、著作原作者,尊重原作者研究成果。

本公号为在校师生业余推送,欢迎各位同道投稿同类优质文章。

E-mail:zhenjiumingtang

.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ldquo五行互藏rdquo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