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首个医师节,也是我们德澜的特别日子,“6+6”季度经营会议正在火热召开,医院的精彩故事一个接一个的在会议上呈现,此时,小编只想将这些故事,不加修饰,原汁原味的呈现给大家。让大家知道、了解我们德澜的医护人员,在生死面前平等的爱和无私忘我的心。
鞍山康复科的“刚强奶奶”
作者:医院小记者杨小宁
今年五月份我们筹备建设康复科。看着康复大厅从无到有,看着水泥墙变成了玻璃窗,看着治疗室设施从简单到完备,看着科室人员的不断增加,治疗计划的不断完善,心里有着小小的成就感。
六月一日我们科成立之后第一位来真正做康复干预治疗的就是万素芝奶奶。奶奶由于长期卧床没有进行康复训练,右侧下肢废用性挛缩。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无法完全伸展。无法达到坐位平衡,无法自主翻身。由于肢体挛缩,家属在护理时触碰肢体奶奶都会喊疼。主任经过检诊后给予作业治疗,运动治疗,普通针刺,站立床日二次治疗。我们治疗的预期目标是能够借助辅助工具站立行走,回归生活。由于长期卧床,双下肢肌张力高,绑带站床对她来说是痛苦的。
令我难忘的是奶奶第一次站站立床微笑的样子。奶奶怕疼但很刚强。每次针运动区都喊疼不做了,但第二天看见我却要求再给她治疗。治疗3天时,家属说撤掉了气垫床,说明自主翻身恢复。7天时,双侧肌张力降低,右侧可完全独立伸展。13天时,达到座位平衡,并且可以对抗轻微阻力。18天时,上肢肌力恢复到2级。
这是我们治疗师和奶奶不懈努力的成果。欣喜、感动伴随着骄傲。我们会继续记录我们与奶奶的故事,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给大家分享这个故事的结局。希望以后在鞍山人医院,大家想的不仅是千疗和汤岗子,还有我们德澜。
德澜诊所日志
作者:德澜诊所小记者谭诗文
年7月25日晴38.5度
沈阳52年一遇的高温,终于在今天与我们相遇。下午两点左右,怡园的工作人员联系到我们,由于园内所在区电源维护,导致空调不能正常使用。我们义不容辞的承担了辅助照顾老人的重任。
随后,怡园的7位老人到达了诊所。
为了缓解老人紧张的情绪,小韩带着老人做起了手指操,爷爷奶奶立刻跟着一起做了起来,随后,罗老师带着老人唱起了红歌,园内的范爷爷和尹奶奶立刻跟着唱了起来,歌声连连,笑声连连。王老师又拿出她的专业技能,为老人解答医学问题。有的帮忙扇扇子,有的帮忙倒水,有的陪着爷爷奶奶唠家常,有的给老人讲故事。
四点左右,接老人的车来了,我们目送着汽车的远去。
人心是温暖的,我们给老人的爱是无所不能的,她可以拂去老人心头的阴霾,可以在炎炎夏日里带来清凉,可以给老人安全感,在她们最需要我们时候出现在她们身边。
因为我们是德澜,大医精诚,德医安澜。
年8月13日晴14:27
铃铃铃……
“好,我们马上去看一下”刘颖接完电话打断了今日的例会“楼上三楼老人便血,马上需要医护”。
立刻,胡老师和罗老师匆匆上楼。
不到两分钟。
“快,楼上老人便血量大,需要开通静脉通道,紧急处理”说时迟,那时快,我们立刻准备用物,罗老师率先准备处置车,刘颖准备氧气,小谭准备药品。
不到一分钟,医护全部到位,立刻开通静脉通道,静脉补液,给氧,随后到。
14:50
“楼上燕奶奶肚子疼得厉害,需要医生看一下”
“燕奶奶急腹症,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跳痛厉害,怀疑阑尾炎,建议立即转院”随后工作人医院。
15:10
“白爷爷需要造瘘口换药及膀胱冲洗”
“马上到”
医护人员是什么,他是老人的危急时的避风港,像保护伞一样,时时刻刻守护者生命,大医精诚,德医安澜,对于生命,我们敬重,对于健康,我们守护。
医院三个感人瞬间
作者:医院小记者王丁
01
不同的岗位,别样的芳华
前不久,我院发生一件小事:骨科住院的大病救助患者朱大爷,因家庭非常困难,无儿无女,精神压力非常大,对术后恢复没有信心,一度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一天,大爷躺在病床上暗自垂泪,大家束手无策时,骨科责任护士王明惠知道情况后,打开房门,歉意的将屋内其他人员临时安置其他房间,她坐到朱大爷床边,积极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一句句亲切的安抚,一遍遍帮他擦拭眼泪.......终于,朱大爷露出了笑容,同时也打开了心扉,朱大爷拉着护士的手说:姑娘,有你陪我唠嗑真的很高兴.....
02
靠在手术室墙上睡着的医生
6月10日,外科收治一名脑膜瘤女患者,47岁,头部肿胀5年,近1年情况加重,颅内巨大肿瘤,手术非常危险,难度也非常的大。外科主任董成刚和其他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长达近13个小时的手术,患者转危为安,手术成功了!董主任还没来得及将手上的血迹清理,就靠在墙上睡着了.......
03
麻醉科的“崔爸爸”
照片中的医生是手术室麻醉科崔主任,他怀中的小宝宝是一位仅有一岁多正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当天他被爸爸、妈妈送进手术室,冰冷的大门把他与父母隔开在手术室内外。面对陌生环境,没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他感到异常惊恐,便一直哭闹着不肯躺下。
看着孩子哭的如此的伤心,崔主任心疼极了,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小孩不仅难以配合做麻醉,手术更是无法完成。于是,他让其他同事先做术前准备,而他却抱起孩子,像父亲般的在手术间来回走动,跟孩子说话,逗孩子笑,慢慢的……孩子被他的“父爱”感化了,情绪渐渐的安静下来,乖巧的躺在崔主任的怀里,再也不哭不闹,一直到顺利完成手术,崔主任从手术室把孩子抱到苏醒室......
这一幅幅照片,展示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的精湛技术,更是他们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每一道程序都有他们的用心,每一个细节都有他们的大爱,他们的医者父母心,温暖了每一个患者!
比男孩能吃,走路带风的女康复师
作者:医院小记者张美君
有人说做外科医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是耐渴耐饥能憋屎憋尿,因为一台手术需要好几个小时或者更长,巧了,做治疗师也是,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到下一个患者都是无缝衔接,一个人一天下来十几二十个患者干完,口渴到感觉自己快要裂缝,能量基本消耗殆尽,上厕所也是百米冲刺之势,那时候多半是膀胱都要炸了,如果你看到一个女孩子比男生能吃,比男生有力气,走起路来又带风,她很有可能是个康复治疗师。
还会经常遇到情绪控制障碍的患者,他可能像一个不成熟的小孩子,做治疗的时候就需要治疗师哄着,也可能非常狂躁不安,打骂治疗师,拒绝配合治疗,遇到这些都需要治疗师机敏应对,包容理解。
还会有一些患病的叔叔阿姨存在大小便失禁,你要随时做好无法呼吸的准备,治疗师经常有那种酸爽的经历,就是前一秒,还跟大爷有说有笑的抬腿,后一秒大爷脸色一变,直接大便,这个时候治疗师万万不能离开大爷,去逃避现实的味道,必须寸步不离,保护好他,以防他摔倒或者发生意外。
尽管做康复师有种种的困难和挑战,又很累,特别容易养成职业病,医得了别人,治不了自己,但是,每当患者有了进步,他能站起来了,他可以走路了,他可以用筷子吃饭了,那种成就感,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饮冰多年,难凉热血,康复之路道阻且长,而我们,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医院的故事
作者:医院小记者曹振雨
医院的10个瞬间
作者:医院小记者吴爽
医院、德澜诊所的真实故事,你觉得哪个故事更打动你呢?给感动你的故事投上一票吧!
德医安澜,医者仁心,我们的医护人员将这份爱心融入日常,用专业守护健康,为我们的患者带来健康,带来安心!祝福,医师节,快乐!
往期精彩文章: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走进德澜
■共享德澜,招贤纳士
■“德澜紫”温暖大连国际马拉松
■王辉:打造德澜医联体模式的幸福样本
■国际医生节特辑:德澜版关怀表情包来袭,欢迎弹幕~
■德澜版C哩C哩舞蹈拜年,原来被耽误的舞王在这里!
■缤纷一月硕果累累
■“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德澜白衣天使标准化护理提升服务品质
vafist_sceen__time=(+newDate());if(""==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