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降温了,冷得手脚发抖,连手机都不想玩。楼下的大爷大妈坐在一起念叨,关节又开始疼了,穿再多衣服都不管用。晚上睡不好,感觉全身都不得劲。
现在已经来到今年最后一个月份,寒气和湿气夹道而来,给人成倍的“魔法攻击”,怎么样保持身体温度,不被寒冷打倒,这是个难题。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怎么样防寒护阳气,让身体不怕冷。
01为什么人体要保持温度?温度过低会怎么样?
以前的生物书上说过,人是恒温动物,当体内的细胞释放能量产热时,就会通过毛孔和汗液等方式散热,以此来保证温度稳定,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这是一种自适应机制,已经跟随人体进化了千万年,在正常环境下都能发挥调节作用。
02体温保持在36.5-36.7℃之间是为啥?
因为这个温度对人体最有利,既能减少微生物病原体的侵犯,又不会损耗太多的能量,可以说是一种“最经济模式”。但是《eLIFE》上的研究也指出,近百年来人类体温正在下降,已经达不到37度,以后说不定还会更低。这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只能说人体正在适应生态环境并发生改变,一切改变都是有道理的。
03温度降低或过低,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温度降低,关节出现炎症的风险会上升
入冬以后,到骨科门诊咨询的患者明显增多,多数是55岁以上人群。当温度降低时,局部循环受阻,“不通则痛”,关节就会感觉疼、活动不便。腿脚四肢本来就容易受血液循环影响,如果平时不注意保暖,就会感觉身体发凉、长冻疮,所以一定要尽快让四肢的血管疏通。
脾胃受寒,出现腹泻、腹痛的现象增多
脾胃受寒体现在身体内部,当你发现自己上厕所次数变多了,大便变稀了,它也是温度降低的一种表现,有的患者还会感觉食欲变差了,不想吃饭,嘴巴里没有味,喜欢吃热乎的东西。
温度降低,心脑血管风险上升
降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危险度上升,如果关键部位血液不通,很有可能出现心梗或脑梗,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大脑和肢体,多穿衣服,给身体“加热”。
温度过度,容易失温,后果很严重
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地质人员哀牢山遇难,这两起事故都和失温有关,当低温低于35度时,产热和保暖的能力过低,而散热的速度较快,很难完成日常活动,若是温度进一步下降,将会有生命危险。
防寒护阳气,温暖过冬,你可以这么做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