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地质人员遇难“失温”之前发生了什么?野外工作遇险的几种情形
野外工作种类有很多,常态化动态化的野外工作(不固定在同一地点同一线路)包括地质调查、大地测绘、森林调查、动植物调查、反盗猎执法巡查、生态环境调查、(极地、沙漠、冰川、无人区等)专项或综合科学考察等,其中最艰苦的是地质调查和测绘工作人员,他们的野外工作具有相对长期性、地点不固定性和自然条件艰险性等特点,但也磨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
所有的野外工作都有遇险的可能,不过概率很低。可能是遭遇野外自然环境的意外,也可能是个人准备不足或疏忽大意。随着现代化装备水平和预防意识的提高及野外知识的积累,野外遇险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有时“万一”的意外还是存在,无论野外工作者,还是野外探险旅游爱好者,磨炼本领,总结经验,提高意识。
大体来说,野外工作“遇险”的情形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遭遇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洪水等;
2、遭遇山体崩塌、落石或滚石;
3、遭遇气候突变,如狂风、暴风雪、大风降温等;
4、迷路,无法走出风险地区,因缺水和食物而受困;
5、天气和个人体能复合原因导致,如中暑,失温(日间或夜间天气骤然降温没有避冷避寒条件)等;
6、跌落悬崖或落水、或陷入沼泽泥潭;
7、食用(或饮用)野生植物或不洁净水源导致生病、中毒;
8、遭遇野兽或毒蛇袭击;
9、发生急病来不及救治;
10、遭遇歹徒(如盗猎者);
11、其他。
一般野外工作者都接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磨炼,积累有丰富的野外经验。当今高科技时代,野外装备设备设施非常先进,风险意识也大幅加强,预案准备工作也相当充分,野外工作人员在野外遭遇意外风险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但也并非万无一失。
最近,4名地质人员不幸遇难就是上述一个或两个野外遇险的情形。
稍微“纠正”一下,报道所指4名地质人员,不是传统意义的地质调查人员,他们虽是地质调查局派出的,从野外工作性质判断,应是森林调查人员。不管具体是什么工作性质,都是野外工作因公殉职,我们非常痛心和表示沉痛哀悼。
整个过程,从报道的有关信息看,至少1人因失温而遇难。如果确认是失温,综合多方信息分析,失温之前应当发生了什么。或者失温,只是“次生灾害”。
哀牢山虽然昼夜温差大,晚上的温度在7、8度,根据他们所携带的防寒衣物和其他事先较充分的准备,不至于直接失温。而且,不大可能四人同时“任其”失温,而在一起遇难(另一名稍微远离三名人员)。
那么,失温之前可能发生了什么。
现在可以基本确认是迷路,时间久了,体能严重下降,再加上“缺衣少食”,身体无力支撑,饥饿状态下,更可能导致失温。
但为什么迷路,还是个谜团。
一般有经验的野外工作者,尤其有现代科技工具的辅助,迷路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除非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区。
那么,问题来了,现代人过分依赖手机(户外GPS软件)或专用GPS定位设备,在偏远野外没有信号时,就完全抓瞎了,迷失了方向。甚至,我们在城市开车,过分依赖GPS,也会迷路。这是说的我们一般人。
野外专业人员,在森林密布、地形复杂的地区,一样有可能迷路。
但一般野外工作会事先做好路线图(纸质或电子设备上),规划标注预定线路和点位,带好相应的设备装备,基本杜绝迷路的风险。
但似乎手机和GPS设备太不给力,归根到底是“网络信号”不给力。
可是报道说,4人的PTK(一种高精度的GPS测量设备)均未打开,非常蹊跷。按理,已经到达工作地点开始工作了,设备提前就要打开。
野生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似乎没有。但也不排除自带食物沾染野外某种病菌,导致急性疾病、浑身无力、昏厥,部分行为不能自理,然后产生一系列“错误”或“失常”的行动,包括迷路,天气降温也没有意识防护、规避和自救,最后导致失温。
至于遭遇所谓的瘴气,应当不存在。遭遇瘴气只是历史上的传说,本质上是水土不服。何况,即使哀牢山森林深处有所谓瘴气的话,秋末早已消散。又不是沼泽地区,没有天然沼气(毒气)的发生。
利用排除法,根据目前有限的信息,四名野外人员遇险的只剩下(4人同时)中毒、急病,迷路,最后失温的这几种可能性。
向野外工作者致敬!
野外工作因公殉职的英雄们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