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南诏建立,蒙氏取代张氏做了盟主,解决了乌
TUhjnbcbe - 2024/5/14 17:38:00
南诏建立,蒙氏取代张氏做了盟主,解决了乌蛮和白蛮间的部落争斗欢迎来到百家号水隔淡烟,南诏建立,蒙氏取代张氏做了盟主,解决了乌蛮和白蛮间的部落争斗。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一说南诏的文化成就“天孙昔谪下天绿,雾鬓风鬟依草木。一朝骑凤上丹霄,翘花钿留空谷。”这首题为《岩嵌绿玉》的古诗,记述了有关云南大理石来历的古老传说:天上的织女谪居大理苍山,后来骑风飞升时,把五彩纹锦遗留山中,变成了瑰丽的大理石。这首诗本身是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南诏诗人杨奇肱。今天,色彩斑斓的大理石早已驰名中外,大理石故乡的传统文化也引起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精美神妙的《南诏图传》凝重古朴的天尊铁柱,势镇山川的太和古城,气度高雅的崇圣三塔,千古不朽的德化丰碑,造型别致的剑川石窟,丰富的古迹文物从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出古代南诏辉煌的文化成就。这是古代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与中原及邻近地区发达文化进行交流的产物。南诏()是我国唐代以彝族和白族的先民为主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中心在云南洱海地区。隋末唐初,在我国云南大理洱海周围及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杂居着许多乌蛮和白蛮部落。乌蛮是今天彝族的先民,白蛮则是今天白族的先民。其中有六个势力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诏”是当地民族土语,有首领和地区两层含义。这六个部落是:浪穹诏、施浪诏、邆(邓)赕诏、越析诏、蒙巂诏和蒙舍诏。这六诏除越析诏外,都是乌蛮部落,越析诏则是磨些蛮即今天云南纳西族的先民。蒙舍诏地在各诏之南,所以称作南诏。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臣属于唐,遣使入贡。南诏自细奴逻至末代王舜化贞共13王统治了年,有10个王都接受了唐朝的封号。南诏王舜化贞中兴二年(年)由王奉宗所画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一件画工精细的艺术长卷,对于研究南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具有相当高的价值。这份画卷通常称之为《南诏图传》,它用连续的画面描绘出了有关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和部分史实,作画技法与敦煌所出唐代画卷基本相同。这一画卷在20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京时被盗往海外,现藏日本。《南诏画传》的作者在画末的题记中说,他作画时参考了当时的史书《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和《(张氏)国史》。“巍山起因”这一书名明白地指出了南诏的发祥地是在巍山(今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巍山坝子,四面环绕哀牢山的支脉,阳瓜江从中蜿蜒流过,南诏就在这里发祥,如今还留存有不少遗址和有关传说。《新唐书·南诏传》说:南诏“本哀牢夷后”。云南的地方志说,蒙舍诏的始祖舍龙(又名龙伽独)为逃避仇人从哀牢山迁往巍山定居,以农耕为业。这反映出,南诏先前是游牧部落,到舍龙及其子细奴逻(又名独罗)时率部众游牧至巍山,因这里适于农耕,便定居下来,逐步转变成农业部落。细奴逻在巍山的耕牧处传说在今巍山县县城东南7.5公里处巍宝山麓的前新村。现在村中的彝族群众多知道细奴王,认为是自己的同族,并说现在村里的篮球场就是细奴逻的故居所在。在巍山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屽图山天摩耶寺之南,还有一处塑有细奴逻像的庙宇,但塑像脸上没有胡须。这座庙是咙吁彝村的祖庙,村里人和巍宝山下新村的彝族人一样,都把正月十六日作为细奴逻的生日来纪念。经过舍龙、细奴逻父子的经营,南诏生产发展,部众日盛并建立了自己的城邑。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巍山县北庙街乡古城村东的城镇遗址,应当就是蒙舍诏的诏址。这座城址呈正方形,边长90米,城墙用土夯筑,东南面保存较好,原高5米,现残高3米。城址中靠北侧残存一约平方米的方形土台,高约2米,其上发现残瓦,很可能是官府所在地。与此土台遥遥相对的是南城墙之城门遗址。在咙吁图山也曾发现过一处较大的遗址,过去认为是南诏第代王细奴逻的都城遗址。其实,这个城址已在当年蒙巂诏范围之内,最初很可能是蒙巂诏的诏址。南诏兼并其他五诏后,又继续使用并加以扩建。后来唐朝封南诏王为阳瓜州刺史,这里可能就成了阳瓜州治所。城址内发现过南诏有字瓦、瓦当、滴水、鸱吻、花砖、柱础等文物,出土的莲花纹瓦当有的与唐代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的文物图案非常相似。年,蒙舍诏首领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成了号令洱海地区巍山南部的大酋长。《南诏图传》上所绘祭铁柱故事,实际就是这一事件的反映:传说白国有一根诸葛亮渡泸水(即金沙江)所立铁柱,年久日深,锈蚀不堪。于是,作为白国主的云南大将军张乐尽求请人重新铸造。铸成以后,邀请酋长9人举行祭祀,细奴逻应邀参加。这时有一只五色鸟飞到铁柱顶上,停了一阵便飞来歇在细奴逻左肩上,大家都感到很惊奇。过了18天鸟才飞走,于是众心归服细奴逻,张乐尽求就把王位让给了他。这个故事反映出,南诏兴起以前,洱海地区南部有一个白蛮的部落联盟,其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南诏建立,实际是蒙氏取代张氏做了盟主,解决了这一地区乌蛮和白蛮之间长期的部落争斗。由于白蛮社会发达程度高,又是洱海地区的主体民族,所以尽管南诏王室属乌蛮,其主要官吏却以白蛮充当。到南诏末期,王族也基本上白蛮化了。南诏铁柱又称天尊柱,现在仍矗立在弥渡县城西3公里的太花区蔡庄乡铁柱庙内。这尊铁柱高3.3米,圆周长1.05米,分五节铸成,上有直列题识一行,说明是南诏景庄王蒙世隆建极十三年(即年)建立的。元初郭松年《大理行记》中说到此柱:“土人岁岁贴金其上。号天尊柱,四时享祀,有祷必应。”可知铁柱本为南诏的一种特殊崇拜物。长久以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弥渡县附近的彝、白等族群众都要结伴携酒,杀猪宰羊,到铁柱庙祭祖,并彻夜围着篝火,举行踏歌活动。清人李菊村所作的庙门楹联讲的就是这一传统: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缕翔环遗旧垒;盟石淹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好了,今天的历史故事就暂时说到这,当然,这一时期的历史小编也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感谢大家的观看哦。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诏建立,蒙氏取代张氏做了盟主,解决了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