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知乎上,有个问答,题者被回答者一边倒地批评——
“奶奶因为给女儿穿开裆裤和咀嚼肉片喂养和妈妈发生矛盾,该怎么劝解?”
奶奶觉得:夏天捂尿布太热,容易长痱子。妈妈觉得:女孩子不雅观。奶奶觉得:小孩子还没长牙齿,不嚼烂吃不下。妈妈觉得:这样很不健康,喝汤就可以了。我(爸爸)知道谁对谁错,来这里是想大家给建议怎么沟通比较好,毕竟老人家很多思维没法变通,说多了觉得我们嫌弃她。
隔代参与养育孩子的家庭中,年轻父母的科学育儿观与老一辈经验育儿之间的强烈冲突,已经成为婆媳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导火索。
老一辈错误的育儿观念,可能对宝宝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当父母的,无论如何要制止
1.误区一:新生儿要喝黄连
有的老人认为刚出生的小婴儿有胎毒,要喝黄连水;有的老人则认为,孩子出生后喝点黄连水,寓意“先苦后甜”;更有的人认为,黄连水可以治疗新生儿的黄疸。
首先,祛“胎毒”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婴儿在出生时粪便呈黑褐色,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数日后即可消除。
曾经有一则新闻:
李女士今年26岁,刚刚顺产下一个可爱的女宝宝,家人非常高兴,远在南方的公公婆婆也赶来帮忙带孩子。李女士发现宝宝面色发红,一直哭闹不止,脸上和身上还长了一些小红疹。李女士婆婆说:“这是胎毒造成的,黄连水解毒,我们那边小孩子出生后都要用黄连水解胎毒。”然而,喝了黄连水的宝宝并未停止哭闹,而且越哭越凶,不仅把奶都吐了,吐出来的液体似乎带着血。医院相关检查,发现孩子是胃出血。
新生儿脾胃太娇嫩,而黄连水是苦寒之药,刺激性太大,所以导致孩子胃出血。
新生儿服草药后,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发生急性溶血性黄疸,出现皮肤、眼珠、小便发黄。
新手父母们注意了!!!在南方约有5%的婴儿发生过这类黄疸,原因多与新生儿服草药有关。
2.误区二:越早给孩子把尿越好
我们宝宝的尿道括约肌在1-1.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这是人控制小便的生理基础之一。
婴儿时期尿道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当膀胱装满尿液之后,尿液不被括约肌约束,从尿道排出;此阶段婴儿使用尿不湿或尿布。
接下来的成长中,每一次膀胱的充盈,对尿道括约肌都是一次刺激,尿道括约肌功能逐渐成熟,当小便充满膀胱的时候,被括约肌控制,神经将膀胱充盈的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对身体发出了排尿的信号。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发展到了可以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他们会告诉照顾者自己要小便。这个阶段孩子的年龄大概在1-1.5岁左右。
过早把尿,影响孩子髋关节骨骼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脱肛!!!
3.误区三:过度摇晃哄宝宝睡觉
这种方式的哄睡,会让宝宝养成抱睡的坏习惯,对于照顾者来说是个负担。
宝宝们的颈部肌肉跟颈部神经其实很脆弱,剧烈的摇晃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同时,摇晃动作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震荡,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小血管破裂。如果眼睛里的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由此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尤其是对10个月内的小宝宝,摇晃哄睡危险更大。
案例:
宝姐家里喜添丁,全家人都高兴的不得了,这个抱着亲一亲,那个抱着逗一逗,抱着宝宝像荡秋千一样摇来摇去的哄着睡觉更是常有的事儿。这样孩子就养成了摇晃睡觉的习惯,不摇晃就哭闹不睡,而且还得大幅度的摇晃,宝宝才能安静下来。等到孩子4岁时,虽然个头与同龄孩子没什么不同,可语言发展方面还处在“咿呀学语”状态,连最简单的“爸爸、妈妈”都说不清楚,反应迟钝,智力发育也比不上同龄的孩子。家人也很着急,医院,经过医生一系列的全面检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就是由于婴儿时期,摇晃震荡过度造成脑损伤,被医生诊断为“婴儿摇晃综合征”,影响到智力发育造成的。
4.误区四:把饭和肉嚼烂,喂给孩子吃
这大概是最令年轻父母抓狂的事情。
首先,这是极其不卫生,令人作呕的糟糕育儿习惯。如果食物较大不利于宝宝吞食,可以借助辅食剪或是研磨工具等,对食物进行“加工”,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正常食用。
其次,大人的口腔内有很多细菌,咀嚼过程中细菌混合唾液进入食物。宝宝抵抗力低,容易病从口入,感染幽门螺杆菌、疱疹病毒、各种肠道传染病等,对孩子的健康极其不利。
再次,学习和训练咀嚼功能对孩子的未来的进食习惯,牙齿、语言发育都有帮助,如果过度替代和剥夺孩子自主咀嚼的机会,会阻碍孩子咀嚼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牙齿发育也不好。
隔代教育分歧多,怎么说,老人才肯听?
1.“警钟长鸣”法
年轻父母日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