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吃饭、翻身这样基本的生活起居需要有人专门照料,吃药、理疗这些日常的医疗护理也是日常所必须的。对于失能人员来说,想要同时满足以上两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难度或者较大经济负担。近日,记者从西海岸新区人社局获悉,自从新区率先落地推行“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以来,越来越多的符合条件的人员获得了实惠。据介绍,这样的新型医疗服务包括四种模式,医疗专护、护理院医疗护理、居家医疗护理以及社区巡护。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海岸新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人数共审批通过人,其中家护人、院护人,巡护75人。
讲述
“脑血栓”后,老人住进安养机构
之所以住进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残疾人安养中心,是因为几年前王淑梅(化名)老人遭遇“脑血栓”,自那以后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再加上常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困扰,今年64岁的王淑梅几年前被女儿从海岛上带到了这里住了下来。
“这位王阿姨其实是住在安养机构中失能人员的一个典型代表。不少失能老人,因为家庭中种种条件的限制,没法在家中接受家人或者请家庭保姆全天候照顾。同时,还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疾病,需要长期医疗方面的照顾。”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残疾人安养机构相关负责人岳哲伟告诉记者。
在安养机构,记者注意到确实有较大比例的老人和王淑梅一样,甚至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自己拿着板凳走到院子里晒晒太阳,他们几乎无法独立行动,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需要帮助。同时,很多都需要平时就诊、用药。“我老伴好几年前生病去世了,只有一个儿子,不在老家,很早前就来到城里工作。那次犯了脑血栓之后很难过。想着这不是要拖累孩子了嘛。”王淑梅告诉记者,“现在*策好,我的医药费能报销90%,算下来的话,每个月自己只需要负担一百来块钱。”
一家顶梁柱,因车祸导致失能
在安养机构里,除了王淑梅老人,记者还见到了因车祸失能而住进来的关磊(化名)。“当时住进来的时候,关磊的状况真的非常不好。他基本上已经是植物人的状态,身上插着各种管子,没有意识、没有语言的状态,整个半边的脑壳都是塌陷的。”安养机构工作人员介绍起关磊的情况时表示,“他的身体这样了,家庭还在这样的关键时候出现了变故,他妻子没管他就离开了家。当时送他来的是他还在上学的孩子。”
实际上,不少“失能人员”所遭遇的情况和关磊有些类似。本来是全家的“顶梁柱”,但是因为遇到了不幸,而且没有事故责任方来承担他的后续疗养、治疗费用。整个家庭不仅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家庭关系在这样的状况下也受到了威胁。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有的还伴随着情感上的缺失,同时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他们接受较好的医护服务和疗养。
“关磊现在状态已经恢复得很不错了,身上的管子撤了,能吃饭,还能说话。”安养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七旬老人患病,受益于“家养模式”
在西海岸新区的王家港社区,见到七年前因突发“脑梗”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近80岁的老人李先生的时候,来自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张宁正将李先生平时所需要的药品送到其家中。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医养康护工作的推进给李先生尤其是他的老伴徐女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生病的时候是7年前了,本来他就有三高,有一天正在院子里摆弄花草,突然就感觉头晕。医院之后,发现是脑梗,住了一个月的院,生命保住了但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说话、也不能动,翻身什么的都不行。”徐女士说,老伴李先生生病时斤的体重,高大的身材让家人在照料他时费了不少劲。
现在,有了来自社区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每周都会有医护人员过来至少两次,有时候来的更多。给病人进行身体的监测,同时送医送药,再就是遇到比如说发烧之类的问题,医护人员会直接到家里给老人打针。“现在,除了比较特别的情况,不需要再去住院了,感觉很受益。”徐女士告诉记者。
探访
院护模式基本生活和医疗服务,在院里都能解决
老人入住安养机构,安养机构工作人员给予老人生活上的照顾以及情感上的陪护,这在不少养老机构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也受到诸多入院老人的认可和欢迎。不过在新区富春江路上的残疾人安养中心,除了现有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之外,入住的老人还能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尤其是失能人员还有*策上的支持,就像记者在该院采访到的王淑梅和关磊。据悉,入住该院的人数约为人,而失能人员占到大约60人。
那么,实现将安养机构入住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这两个需求同时满足,得到了怎样的*策支持?同时,此类养老机构的运行模式与其他养老机构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方式和服务是否能得到更多市民的认可?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我们安养中心,有专门的医疗队伍,这其中包括医生、护士。而且医护人员在对老年人、残疾人尤其是失能人员的诊疗护理上,都非常有经验。入住的人员,一面在这里住着,这一点和普通的养老、安养机构可能差不多。不过另一方面,每天会有医护人员查房、进行医疗方面的服务,医院的日常查房一样的形式,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