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亲戚聚会,畅谈之际,就聊到了他近来眩晕胸闷的烦心事。患病已经一月有余,时而头晕目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晕的时候不敢动弹,但血压并不高,在医院诊治后无明显改善。平日懒言少语,胸部、肩颈部、肩胛骨自觉有不通畅感,有时甚至呕吐。听其口述后,又观其舌头肥大,舌苔白滑,脉稍弦。症状很像《金匮要略》中所述的支饮。于是建议他服用专门治疗此类病症的良方泽泻汤。方子组成简单,仅有两味药。服用三天之后,亲戚便打电话来说,眩晕胸闷的症状大有改善,言谈中喜悦溢于言表。现在生活中头晕胸闷的人并不少见,亲戚就是典型的脾虚,水邪为患引起的头晕胸闷。主要的症状有头晕,头脑昏沉不清醒,目眩,眼前天旋地转。胸闷,胸部及肩部,颈部不通畅。除此之外,还可能伴有耳鸣,鼻塞,呕吐,精神不振,懒言少语。在中医里面,脾乃五脏之一,主运化,主统血,主管消化吸收,是化生气血津液的源泉,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根本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人体出生以后才体现出来的,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有运化水饮的生理功能,如果脾虚,则如同车间不能正常工作,原料堆积,即在人体中的表现为水湿停留,形成《金匮要略》所言“支饮”。
顾名思义,它像树枝及河道的支流一样,在胸中凝结不散。若支饮之邪在胸中,则胸闷;若上犯头目,则头晕目眩。水湿之邪如沼泽般黏重,也可以如水般流到四周围,有时在头部盘踞,抑制阳气,导致鼻塞、耳鸣、懒言少语、精神不振等等一系列相关症状。至于舌苔白滑、脉弦,则是支饮之现象。寒证舌色多淡,舌苔滑则津液不通畅,水湿合邪,则会舌苔白滑且厚。弦脉则表明水邪积聚。对于此类头晕目眩的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向为健脾祛湿,排出水邪。一方面使脾脏恢复正常的运作和功能;另一方面要排出胸部和上犯头部的湿寒水邪,双管齐下,即可根除疾病。泽泻汤即为一个治疗湿寒积聚造成头晕胸闷的良方,其名称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它能够排泄出体内如沼泽那样的湿寒的强大功效。它出自《金匮要略》,简单的两味药材就可以治好眩晕胸闷的症状。
组方:泽泻五两(15g),白术二两(6g)。
方中的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方中的另一味药白术是一种常用的重要药材,用途广泛,具有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
本方中泽泻为君药,白术为臣药,两者相互配合,既可以利水祛湿,解决了头晕胸闷的直接原因;又可以健脾益气,铲除病根,达到了标本同治的效果,从源头上阻断了疾病的发生。
说明:每个人体质不同,请在医师专业诊断下辩证用药。